第八届(2020)SIIFC国际研讨会 “气候投融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隆重召开
发布时间:2020-12-07   浏览次数:7180


2020126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委会提供指导支持,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爱丁堡大学商学院、《财经研究》编辑部、陆家嘴金融城绿色金融发展中心、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联合主办,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共同协办,并有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以及《财经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作为合作期刊的第八届(2020SIIFC国际研讨会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气候投融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采用线下为主结合线上的形式,汇聚国内外气候投融资、绿色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针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气候投融资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运营体系以及激励机制的构建完善、气候投融资在助推“疫后”经济复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等重要问题和研究热点进行深入研讨。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马文杰教授主持上午大会领导致辞和主旨演讲环节

会议上午场领导致辞和主旨演讲环节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马文杰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郑少华教授,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先生,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总经济师陶昌盛先生,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学术委员叶国标先生出席会议并致辞。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郑少华教授致辞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郑少华教授在致辞中指出,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气候投融资可以更加有效地发挥引导作用,更加强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约束,使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产业和项目,强化绿色低碳转型的倒逼机制,推动形成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将恢复经济社会秩序转化为推动我国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在此背景下,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与爱丁堡大学商学院等机构联合举办此次国际研讨会,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郑少华教授介绍到,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作为对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而成立的高校智库平台,长期以来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展开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研究。研究院成立8年来,产出了许多高质量成果,多项政策建议被政府采纳,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金融改革创新、长三角发展和上海经济金融建设,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决策咨询智库机构,获得了中国社科评价研究院、光明日报和南京大学、上海社科院等权威第三方智库评价机构的高度认可。在今年特殊的情况下,研究院在各联合主办单位以及众多国际国内学者和业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举办第八届(2020SIIFC国际研讨会,郑少华教授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向会议各联合主办机构、指导机构、协办机构、学术期刊和生态环境部气候司李高司长、丁辉处长以及各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加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地感谢!期待并相信本次会议的研讨成果将会对我国乃至国际的绿色低碳发展发挥建设性的推动作用,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先生致辞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先生在致辞中指出,气候变化是这个世纪人类发展中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与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相比,应对气候变化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具有全局性、综合性、长期性的特点。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9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彰显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主动承担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责任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

李高司长表示,总书记提出的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愿景,有效衔接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阶段战略安排,不仅是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要求,也是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要求。未来,生态环境部将采取多项措施,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第一,谋划好“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任务,提出与2030年达峰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包括2060年实现碳中和愿景相衔接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且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同时分解到地方,加以落实;第二,系统部署开展二氧化碳达峰行动,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明确工作任务,建立工作机制、完善保障措施,强化相关评估监督考核机制,切实把实现国家的目标转化为地方部门和行业的路线图;第三,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从制度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抓紧推进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坚持将碳市场作为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更好发挥碳市场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和引导气候投融资的作用。

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总经济师陶昌盛先生致辞

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总经济师陶昌盛先生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推动经济社会向绿色低碳转型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子孙后代的福祉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近年来,上海也一直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在沪揭牌运营,保险机构也探索推出了一些保险产品,支持实体经济加快绿色发展。当前,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正在会同金融管理部门、智库金融专家共同谋划编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也会将推动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等作为重要内容,推动上海金融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新发展格局。

陶昌盛总经济师指出,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国家各有关部门的有力指导下,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金融市场体系日益完善,金融产品种类更加丰富,中外资金融机构加速集聚,金融基础设施不断夯实,金融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在全球金融中心城市中的排名明显提升,为更好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多年来牵头承担了多个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我们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委托的重要项目,均很好完成了研究任务,提供了众多高质量的决策咨询建议,同时主动搭建中外高校、业界和政府部门的专业交流平台,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这次国际研讨会就是很好的平台之一,希望各位学者畅所欲言,共同为中国和世界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学术委员叶国标先生致辞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董事长、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学术委员叶国标先生在致辞中提到,国家一直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从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新能源安全观,再到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关于“2030年前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重要宣示,中国一直积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叶国标董事长表示,今年突如其来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也深刻改变了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再一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让我们冷静下来思考更多的问题。人类是大自然之子,我们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要跟大自然和谐共处,真正实现高质量生产、高品质生活和高标准生态的有机统一。我们要从过去追求高速度、外延式、粗放式的发展转变到追求高质量、内涵式、集约式的发展,从过去大量消耗能源、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发展,过渡到环境友好型、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国家以及全人类的有序发展。

致辞结束后进入主旨演讲环节。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先生,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讲席教授、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主编Roger von Haefen教授,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先生,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赵晓菊教授分别发表了精彩的主旨演讲。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先生发表主旨演讲

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处长丁辉先生以“大力发展气候投融资,助推经济绿色复苏和国家碳目标实现”为题目发表主旨演讲。丁辉处长提到,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一方面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也为世界经济转型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呼吁世界各国要梳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历史性机遇,推动疫后经济绿色复苏。当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采取非常有力的措施,投入大量资金到绿色低碳领域以助力各国绿色经济的复苏,中国同样也在加紧步伐。前不久胜利闭幕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0年远景目标建议,提出要进一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一个非常重要内容是推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转型升级,这几个方面正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重要着力点。

丁辉处长指出,气候投融资是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举措,能够强化产业低碳转型的倒逼机制,助推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产业化。未来生态环境部将和相关职能部门紧紧围绕碳达峰和碳中和相关目标,在“十四五”期间推动如下四方面的工作部署:第一,加快构建气候投融资政策标准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构建需求引领、创新驱动、统筹协调、多种实效的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第二,推动气候投融资助力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鼓励和支持部分地区和重点行业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积极联合相关部门推动金融机构参与到试点过程中,积极参与到下一步国家自主贡献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第三,支持气候投融资机制和模式、产品创新,以气候目标为投资导向,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持重点,进一步推动包括气候债券、气候信贷、气候保险等气候投融资的产品研究试点和推广工作;第四,不断深化气候投融资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与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国际金融机构开展深入交流,推动多边、双边的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讲席教授、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主编

Roger von Haefen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讲席教授、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主编Roger von Haefen教授Using Courts to Hold Polluters Responsible: The Case of the Deepwater Horizon Oil Spill”(“通过环境诉讼追究污染者责任:以‘深水地平线号’漏油事件为例”)为题目发表主旨演讲。Haefen教授提到,按照美国相关法律和自然资源损害评估原则,海上发生漏油事件时,污染责任主体须支付相关费用清理泄漏,并在自然资源未得到完全恢复之前补偿公众的经济损失。根据《清洁水法》,在追究污染责任主体赔偿或罚款时,诉讼方需要对企业和家庭的损失进行货币量化,提交法庭作为判定赔偿或罚款的参考。Haefen教授指出,目前经济学中有两种方法评估家庭损失,一种是陈述偏好研究,另一种是显性偏好研究。相比于前者的典型调查方法,后者利用人们在真实的市场中做出的真实选择从而推算出和这个事故相关的经济损失,得出的数据将在法庭上更有说服力。

Haefen教授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采用显性偏好研究方法,评估美国“深水地平线号”漏油导致的休闲娱乐业的经济损失,通过测算损失的沙滩休闲用户天数和每个损失的用户天数价值,最终得出了经济损失价值。Haefen教授表示,能否清晰、透明、准确地对污染损失货币量化,直接关系到法律诉讼能否成功,以及能否让污染责任主体完全承担其应承担的全部责任,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但目前货币量化的成本过高,且准确性也很难保障,因此很多案件以庭外和解而告终,未能彻底惩罚污染责任主体。他呼吁未来能进行监管改革,经济学家能为法庭诉讼找到更低成本、更有效的评估方法。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先生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巡视员叶燕斐先生围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发表主旨演讲。叶燕斐巡视员指出,全球环境问题有两方面,一是全球性问题,气球变化、生物多样性等等;二是局域性问题,比如空气问题,二氧化硫(酸雨)、雾霾、水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等。对中国来说,全球性问题和局域性问题很大程度是交织存在的。我国是主要以煤为基础的能源消耗国家,煤的采掘、煤的燃烧引起的排放会造成大量的空气污染,造成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化是服务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叶燕斐巡视员认为,实现全面的绿色转型,需要从如下四方面落实:第一,严格控制新增的高能耗、高排放项目和产能,高度重视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碳排放情况,对新增产业进行严格控制和审慎的把关;第二,支持现有的行业能源效率利用,支持节能减排。现有的能源、建筑、交通和制造业四大行业是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也是减排潜力最大的四大领域,要尽可能支持绿色、节能建筑,挖掘更高的能源效率,改造制造业能效系统,创新交通节能模式;第三,支持新能源发展,支持风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第四,金融方面,一是要研究降低对于绿色信贷资产在资本充足比率监管中的风险权重,已有的国外研究表明绿色信贷资产不良率低于普通的公司贷款不良率,二是在货币政策方面可以设计低成本的、长期的资金来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因为新能源主要投资成本在于资金借贷成本,三是在财政上要做一些激励工作。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赵晓菊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赵晓菊教授以“构建完善ESG信用体系,促进国家碳目标实现和双循环可持续发展”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赵晓菊表示,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构建气候投融资体系,对各级政府、各金融机构、各相关企业在气候投融资方面的表现和贡献的评估体系尚未建立。由于国际国内对ESG方面的评估已经初具成效,所以,赵晓菊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增加考虑政府相关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已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国内对ESG 信用评估的经验,应用“熵”的方法构建气候投融资的信用指标体系,对各地政府、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企业在气候投融资方面管理、营运、气息披露等方面的表现和贡献进行评估,初步构建了气候投融资信用体系和气候投融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赵晓菊教授提出,应尽快在ESG评估基础上构建完善气候投融资信用评估体系,并建立有效的气候投融资激励机制。这能促使各级政府更加关注和积极支持推进国家碳目标的实现,并促使金融机构等投资主体能观测企业环境的绩效,以此来评估投资对象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表现,从国家层面来看,有利于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国家对世界承诺的碳目标。赵晓菊教授还表示,大力开展气候投融资,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有利促进经济的内外循环发展。

高端圆桌论坛(上午场)

主旨演讲结束后进入高端圆桌论坛环节,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赵晓菊教授主持。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助理李瑾女士,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张嫄女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孙轶颋先生,MSCI大中华区ESG市场部分析师祁星女士,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绿色金融部经理付娜女士,上海证券交易所产品创新中心高级经理孙岩先生分别发表精彩观点,并与参会嘉宾及媒体记者展开互动讨论。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助理李瑾女士在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总经理助理李瑾女士指出,碳市场核心功能是通过碳减排目标控制,形成有效的价值信号,引导包括资本、技术等各项要素的市场化流动,最重要的是在碳市场形成碳价,通过分析碳市场的成本和收益结构,更好地改善低碳项目未来的收入现金流,也对高碳项目成本实行更有效的市场化惩罚机制。李瑾总助还透露,随着全国碳市场建设启动,上海作为全国碳市场交易中心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这意味着要把碳价作为最重要的定价机制作用,未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不断丰富交易品种,充分发挥碳市场在资源配置、在气候投融资中的作用。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张嫄女士在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资源与环境业务部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张嫄女士指出,目前我国碳减排专项政策体系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没有显示度,缺乏将减排效果和政策手段之间进行量化和可核算评估的方式和途径;第二,目前的政策比较宏观和分散,虽然从政策效率上来说是很好的,但是企业获得这些政策支持的成本较大;第三,市场应用绿色金融的手段存在障碍,虽然绿色金融服务目标是多样的,但其中气候变化目标还没被凸显出来。针对上述问题,张嫄处长表示,结合新提出的“30”、“60”目标,建议从处理好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二者关系的角度上来发力,把碳中和目标引领下的倒逼机制纳入长期政策考虑,短期政策则以激励为主,树立典型,实现有效的激励,更好地动员金融机构作出响应。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孙轶颋先生在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孙轶颋先生认为,气候投融资政策的实现,最重要的抓手是标准体系建设。气候投融资标准体系建设的关键,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政府机构的目标引领,通过政府进行目标引领、政策引领,形成倒逼机制;第二,信息披露,企业主动披露气候投融资项目情况,向市场释放气候投融资贡献度信号,为投资者提供气候投融资决策的支持;第三,评级机构评价,鼓励评级机构对绿色债券、ESG公司信用等方面的评价,对市场投资者起到辅助支持作用。关于如何引导中国银行业在金融业务应用气候评价指标,孙轶颋先生表示,要从评价权威性、流程科学性、政策开放性、政策激励性和健全评价机制五方面着手推进。

MSCI大中华区ESG市场部分析师祁星女士在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MSCI大中华区ESG市场部分析师祁星女士认为,ESG议题对全球企业及资本市场的影响愈发显著,ESG投资快速发展的驱动力包括以下五方面:第一,投资者对于ESG事故的容忍度有了很大的降低,投资者会促使上市公司为其行为负责;第二,更完善的评级方法,一个更加完善的ESG评级体系会大幅提高它在投资过程中的系统化使用效率;第三,更多大型机构投资者开始关注ESG并采取行动,以MSCI为例,从2014年以来,约2700亿美元配置于跟踪MSCI ESG股票和固定收益指数的投资。今年,丹麦养老金、荷兰养老金、芬兰养老保险等都是MSCI ESG的重要客户;第四,投资者对潜在财务收益的认知有了较大的提升,ESG表现较好的公司在现金渠道、股市传导渠道和系统性传导渠道三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第五,全球监管机构对于ESG投资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适用于投资者的ESG法规数量急剧增加,2019年一共有超过两百多条ESG管理规则,其中90%是政府制定的。新法规最常见的焦点是让公司和投资者更好的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推广以及并网更多的新能源,并提高公司治理的透明度。

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绿色金融部经理付娜在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兴业银行上海分行绿色金融部经理付娜女士介绍到,兴业银行是国内最早探索绿色金融的商业银行,从2006年起即开始推出能效贷款,2008年成为中国首家赤道银行,经过14年绿色金融的探索,兴业银行已为2.9万家企业提供了2.74万亿绿色金融支持,支持的项目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00多万吨。付娜经理表示,从银行的角度来讲,绿色金融发展自上而下引导,银行配合国家的政策自上而下引导金融机构,共同推动绿色金融事业发展。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应用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银行出现,这样绿色金融市场才能更完善,我们才更有可为。

上海证券交易所产品创新中心高级经理孙岩先生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上海证券交易所产品创新中心高级经理孙岩先生表示,我国绿色指数的发展起步较早,从2005年开始绿色指数产品的开发,但同国外相比,我国指数产品的发展相对是比较缓慢的。指数产品的开发,应重点关注以下三方面:第一,指数逻辑是否准确,现阶段评价体系太多,每家管理人用的评价体系不一样,因此指数逻辑是否真的存在需要特别关注;第二,数据的可获得性,如果数据没有可获得性,就无法对投资因子进行很好的逻辑解释,就不能为投资提供很好的回报;第三,产品设计,要真正践行绿色投资概念进行产品设计。对于绿色指数对投资的影响,孙岩总经理认为需分两端来看。从机构端来看,绿色指数投资指向性是较强的,从投资端来看,国外的机构更关注长期的价值,而我们国内机构更关注短期的回报,这一点需要在国内进行长期引导,改变国内机构的投资观念。

会议下午场设业界专场、英文学术专场一(JCF专场)、英文学术专场二(JEEM专场)、中文学术专场四个平行分会场。

下午业界专场分为高端圆桌讨论和专题发言两个环节。

高端圆桌讨论(下午业界场)

下午的高端圆桌讨论环节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马文杰教授主持。儿童投资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项目主任刘强先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九天先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规划与管理系系主任王灿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研究员林千果教授、深圳墨客节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张新宇先生分别发表精彩观点,并与参会嘉宾及媒体记者展开互动讨论。

儿童投资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项目主任刘强先生在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儿童投资基金会中国办公室项目主任刘强先生介绍到,儿童投资基金会是一个总部设在英国的国际慈善基金会,全球最大的关注儿童福祉的慈善基金会,也是全球最大的国际气候基金会之一。基金会主要从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涉及能源转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空气质量、提高能耗、碳市场、绿色金融、气候环境治理治理等多个领域。刘强主任认为,各行各业对碳排放空间要有充分的认识,无论金融机构还是投资机构,亦或是企业,要更多的关注转型的风险,并提前进行应对,从原有观念上做新的梳理和改变。另外,建立符合气候友好型的体制是政策制定的核心要素,要让气候要素体现到产业政策和能源政策中。气候投融资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来推动,有两点至关重要:一是跟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相关联的气候友好型项目的识别和开发,一定有个明确的原则和明确的清单;二是要有合理的信贷政策,同时要有有效的气候风险评估,形成真正能用的指标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九天先生在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张九天先生认为,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所能取得的成就,目前取决于两个要素,一是技术,二是资金。在目前科技创新的背景下,气候变化领域取得的成就包括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两方面,通过科学技术的提升,产出更多高质量的成果,再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低碳绿色产业革命。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产业革命,在金融机制支持下,我们国家的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改观,但产业革命的发生还取决于基础设施的支撑和足够的市场需求,而如何把技术变成产品,很大程度依赖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创新发展的基础设计建设和消费需求激发四个方面。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规划与管理系系主任王灿教授在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规划与管理系系主任王灿教授分享了国家目前气候投融资已经取得的成果,表示中国敢于提出“2030年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是基于前期取得的非常好的成就,但背后也有很大的挑战。应对这种挑战要分为长期角度和短期角度,长期的是价格信号,我们必须要把这个信号传递到社会经济系统里面,把碳价格信号明确给到市场上,要求企业、消费者都知道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远期的环境外部性内部化到现在的行动,才能够产生正的经济增长。

英国爱丁堡大学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研究员林千果教授在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英国爱丁堡大学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英国际低碳学院研究员林千果教授介绍到,所谓碳捕集与封存是专门面向碳减排技术的末端治理项目,用于弥补其他减排技术的缺口,以达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碳捕集与封存技术通过收集排放源并予以封存的方式,减少释放到大气里的二氧化碳,进而达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碳捕集与封存项目在中国已经开展了十几年的示范,目前已建立了数十个示范项目,但仅仅只是从技术上做储备或示范,很难达到大规模运行,主要是由于成本和产业协作两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两个问题,林千果教授认为可以依靠投融资、资本力量进行解决,一旦这个两个问题得到解决,相信这项技术很快能够实现应用。

深圳墨客节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张新宇先生在圆桌讨论环节发言

深圳墨客节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张新宇先生认为,以区块链为主的金融科技,可以从以下促进气候投融资的发展:第一,在数字化基础上运行一个可信的碳排放权资产,在可信的底层数字资产基础上生成可信的与碳相关的排放权或者其他的资产,基于区块链和数字经济支持的实物资产数字化、全生命周期基础上,可以逐渐做到国内碳排放权的互认,逐渐推广到国际碳排放权互认;第二,运用监管科技和金融科技实现对碳排放情况的监督,通过设计一个互联网设备,将基层数据直接上链,从而确保底层资产是可信的;第三,在可信信用体系建设中把绿色信用作为一项指标纳入进去,从而供金融机构或者国家专项扶持资金实现点对点扶持;第四,在能源管理项目的推进中,虽然可以测算出运用环保技术运行后是有经济回报的,但很多时候卡在了初始的固定资产投资商。基于区块链的融资租赁或者资产数字可以将设备所有人、使用方和投资者分开,方便我们找到第三方设备机构进行初始设备投资。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功润先生主持专题发言环节

专题发言专场由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功润先生主持。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政策及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郭栋教授,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唐志永先生,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陆家嘴管理局公共关系和品牌处处长周海东先生,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倪受彬教授,上海华证指数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忠先生,上海电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帮帮创始人敖兆平先生分别带来精彩发言,并共同进行交流讨论。

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政策及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郭栋教授做专题发言

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政策及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郭栋教授围绕“可持续金融:机制与实施路径”主题做专题发言。首先,郭栋教授强调了可持续金融的定义,即任何主观利用影响金融体系、调动资本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广泛社会效益的金融行业,其内容包括能源转型和清洁技术、气候金融、环境保护金融、绿色和社会影响债券等。郭栋教授指出,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但由于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城市,消耗大量资源,存在传播疾病、交通拥堵、收入不均等社会不平等问题,应对气候问题的主战场应当设在城市。最后,郭栋教授分享了一些气候投融资案例,包括自然保护信托基金、社会影响力债券等,他表示,中国已在解决全球气候问题中做了大量工作,同时也要解决国内环境的污染问题。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唐志永先生做专题发言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唐志永先生围绕“面向碳中和的绿色氢能解决方案”主题做专题发言。唐志永研究员认为,世界范围的碳中和在目前技术条件下不存在可行性,全世界的碳中和需要技术的革新。要在2050年之前达到净零排放,且不使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取决于当今尚未进入市场的技术,而氢能技术对于全世界碳中和具有决定性意义。氢能产业是碳减排下的能源应用趋势,是未来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从战略地位来看,2019年以来国内氢能产业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氢能从国家发展重点方向升级为国家发展战略;从发展前景来看,环保减排要求提供机遇,政府政策支持推动示范应用,氢燃料商用车产业化促进行业规模快速成长,当前是发展氢能产业的关键时期;从技术趋势来看,由工业副产氢向电解水制氢发展是必然路径,高压气态和低温液态储运并存是发展趋势;从产业应用来看,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重载运输是最有经济竞争力的氢能应用场景。随后唐志永研究员与各位嘉宾分享了三个氢能应用场景解决方案。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陆家嘴管理局公共关系和品牌处处长周海东先生做专题发言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陆家嘴管理局公共关系和品牌处处长周海东先生围绕“陆家嘴绿色金融的探索和实践”主题做专题发言。周海东处长介绍到,陆家嘴是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为功能特色的国家级开发区,集聚了上海 1/2 的持牌类金融机构和119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拥有超过上海 70% 的金融从业人员,全国80%的证券公司都在陆家嘴设有机构,全球排名前10的资管公司有9家落户陆家嘴,国内90%以上的外资资管机构集聚陆家嘴,已成为全国的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财富管理中心。2016824日,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正式成立,在全国首创“法定机构+业界共治”新型治理模式,其中的绿色金融专委会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风口,充分发挥和依托市场主体的关键作用,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持和引导。随后周海东处长向各位参会嘉宾详细介绍了陆家嘴金融城绿色金融专委会的目标定位及具体的发展情况和活动成果。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倪受彬教授做专题发言

同济大学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倪受彬教授围绕“绿色金融:法律与产品”主题做专题发言。倪受彬教授表示,中国是为数不多的构建了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作为全球最大的绿债发行国之一,2018年上半年,全国累计发行绿色债券2700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前列;2018年,中国21家银行的绿色贷款的余额达到8万多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接近6000亿元,位居世界前列。中国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活跃,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PPP、环境权益融资等产品和业态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绿色转型。倪受彬教授建议,中国绿色金融的法治框架,可以从根据《巴塞尔协议》修改我国商业银行法银行投资风险权重的调整、MPA及碳资产的交易机制、ESG信息披露与资本市场的法律改革和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及长期绿色产业的制度创新四方面进行搭建和完善。

上海华证指数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忠先生做专题发言

上海华证指数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忠先生围绕“ESG评价体系及投资应用”主题做专题发言。刘忠总经理指出,随着社会发展,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评判不仅仅局限于市值、经营收入和盈利能力等传统指标,是否具备正向的外部效应也是重要的考量依据。在全新投资理念的推动下,ESG投资应运而生。ESG包括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ety)、治理(Governance)三个维度,自上而下分别对应面向环境的外部性、面向社会外部性以及公司治理的公共性。近年来国际上ESG投资呈快速发展态势,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国际市场ESG投资理念已较为成熟,而在以A股为代表的新兴市场,ESG投资尚未形成主流,发展空间广阔。伴随着养老金加快入市与MSCI纳入A股内外双向推力,国内ESG投资发展将步入快车道。刘忠总经理表示,中国处于ESG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国的ESG评价要有本土化的指标体系和数据来源,华证指数公司结合国际ESG核心要义和中国特色ESG指标,创新开发出华证ESG评价体系,通过提取不同E/S/G主题的文本特征,基于神经网络,训练文本分类器,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内容进行判定;基于“命名实体识别+关键词抽取”,提取报告中ESG相关名词及指标,判定上市公司履行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的质量, 进一步结合舆情数据、国家监管部门数据等,基于知识图谱,对上市公司ESG质量进行整体评估。刘忠总经理认为,上市公司主要尾部风险来源为过度扩张、大股东行为、财务可信度、违法违规、负面经营事件五方面,构建ESG剔除(+Smartbeta)指数,能够剔除具有ESG尾部风险的上市公司,具有较为明显的超额收益,同时,对波动率与最大回撤控制有较为显著的效果。

上海电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帮帮创始人敖兆平先生做专题发言

上海电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电帮帮创始人敖兆平先生围绕“绿色能源助力制造业降本增润”主题做专题发言。敖兆平董事长认为,碳中和的必由之路是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大型集中式清洁能源、分布式清洁能源。工厂屋顶光伏能够助力节电降本,无论从经济效益、资产、屋顶隔热、屋顶整治、工厂外观、政府认可以及生态效益等方面都具有相当明显的优势。敖兆平董事长表示,目前分布式市场正面临转型期的痛苦,市场开发难、融资难、并网难。处于转型期,分布式市场应从如下两方面进行发展创新:第一,商业模式方面,改变分润模式,根据价值贡献进行利润分配,使工厂获得更合理分润,同时光伏公司应逐步从重资产模式向轻资产模式转变,并努力推动平台型公司在未来的出现;第二,产融结合方面,通过设立资产管理公司,对光伏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平均3-4年可以回本,剩余18-20年投资收益,这将是一个细分市场新蓝海。

英文学术专场一(JCF专场)

英文学术专场一JCF专场)分为两个主题半场。在论文宣讲与点评开始前,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教授,the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主编Douglas Cumming带来题为“Market Manipulation, Innovation, Crises and Pandemics(“新冠病毒大流行下的市场操纵,创新和危机”)的主旨演讲,主旨演讲环节由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特聘教授、爱丁堡大学讲席教授侯文轩教授主持。随后,论文宣讲与点评正式开始。第一个半场主题为“Climate Risk and Disaster(“气候风险和灾害”),由爱丁堡大学商学院董轶哲副教授主持。西澳大学商学院Chloe Ho老师、埃默里大学Christoph Herpfer助理教授、华威商学院郇幸助理教授、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单宏宇助理教授分别宣讲了论文“Adverse E&S Events on the Timing and Underpricing of SEO Underpricing around the World(《E&S不利事件对全球范围内SEO压价竞争的影响》)、“The Rising Tide Lifts Some Interest Rates: Climate Change, Natural Disasters and Loan Pricing(《利率上涨趋势分析: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和贷款定价》)、“Let’s Talk about the Weather: Climate Risk and Bank Earnings Management(《谈谈天气:气候风险和银行盈余管理》、“Corporate Climate Risk: Measurement and Response(《企业气候风险:衡量与应对》,同时针对宣讲文章进行相互点评;第二个半场主题为“ESG,由爱丁堡大学商学院汪通助理教授主持。乔治·华盛顿大学Kyle Welch助理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陕晨煜副教授、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Aaron Seokhyun Yoon助理教授、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Rómulo Alves博士分别宣讲了论文“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nd Stock Returns: Evidence from Employee Buy-in to Senior Management(《公司的可持续性和股票回报:来自员工认同和高层管理的证据》)、“Corporate Finance and Firm Pollution(《公司金融与企业污染》)、“Analyzing Active Managers’ Commitment to ESG: Evidence from United Nations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主动型管理者对ESG的承诺履行分析:来自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的证据》、“Social Network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社会网络与企业社会责任》,同时针对宣讲文章进行相互点评。

英文学术专场二(JEEM专场)

英文学术专场二JEEM专场)分为三个主题半场。在论文宣讲与点评开始前,爱丁堡大学副教授兼商业与气候变化中心联合主任梁希副教授先进行致辞,随后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讲席教授、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主编Roger von Haefen教授带来题为“The Value of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s in Urban Streams(“城市河流水质改善的价值”)的主旨演讲。随后,论文宣讲与点评正式开始。第一个半场的主题为“Environment and Firms”(“环境与公司”),由爱丁堡大学商学院曹弋助理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丁宇刚博士、香港大学王佑安博士、博伊西州立大学黄奇平助理教授分别宣讲了论文“The Response of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Disasters: Evidence from Wildfires(《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灾害的应对:来自森林火灾的证据》)、“Mandatory Pollution Abatement, Financial Constraint and Firm Investment(《强制性减排,融资约束与企业投资》)、“How Climate Risk Beliefs Shap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气候风险意识如何塑造企业社会责任》),同时针对宣讲文章进行相互点评;第二个半场主题为“Pollution and Disasters”(“环境污染与灾害”),由西南财经大学陈建东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侯玲玲研究员、上海财经大学徐俐俐博士、中南大学毛晓丹博士分别宣讲了论文“Ownership and Grassland Quality(《土地所有权和草场质量》)、“Air Pollution and Adverse Effects on Infant Health: Evidence at China’s County Level(《空气污染对婴儿健康的不利影响:来自中国县城的证据》)、“How does VIX respond to Nature Disasters: A Cross-country Perspective(《恐慌指数(VIX)对自然灾害的反映:基于跨国视角》),同时针对宣讲文章进行相互点评;第三个半场的主题为“Environment and Law(“环境与法治”),由爱丁堡大学商学院刘悦助理教授主持。武汉大学黄晓琪博士、湖北大学刘琬博士、爱丁堡大学刘贤达博士分别宣讲了论文“Doe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ffect Green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in China(《环境法规会影响绿色创新吗?来自中国“十一五”规划的证据》)、“How Online Complaint Platform Motivates Informal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from the Public, 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on CMEE’s 12369 Project in China(《在线投诉平台如何促进公众形成非官方环境监管:对中国生态环境部“12369”项目的回归间断设计》)、“Legal Origins and Firm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Lawyers in Boardrooms(《法律渊源与公司环境绩效:律师在董事会中的作用》),同时针对宣讲文章进行相互点评。

中文学术专场

中文学术专场上半场由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杨亚琴女士主持,《财经研究》编辑部编辑顾力绘老师担任主点评专家,《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王西民老师担任副点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王昊月博士、清华大学刘敬哲博士、中央财经大学王文蔚博士分别宣讲论文《绿色基金持股与企业环境绩效:“激励”还是“迎合”?》、《绿色溢价是否存在?——来自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证据》、《绿色金融如何影响绿色企业价值——基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分析》,两位点评专家分别针对每篇宣讲论文进行点评;下半场由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副院长马文杰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王西民老师担任主点评专家,《财经研究》编辑部编辑顾力绘老师担任副点评专家。广西大学刘骞文副教授、青岛大学高睿老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张艺同学分别宣讲了论文《霾污染会影响地方政府举债成本吗?——来自地级市城投债的证据》、《极端气候事件与宏观金融稳定性——来自跨国样本的经验证据》、《基于CiteSpace的中国绿色金融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两位点评专家分别针对每篇宣讲论文进行点评。

本次会议云集了逾百名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搭建了气候投融资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交流和分享平台,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疫后”经济复苏、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众多理论及实践成果,将对下阶段推动我国乃至国际气候投融资助力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推动自主实现中国的碳目标发挥重要的推进作用。

参会嘉宾合影